“路边有颗螺丝帽,弟弟上学看见了(看见了,看见了,看见了)。螺丝帽虽然小,祖国建设不可少。捡起来,瞧一瞧,擦擦干净多么好。送给工人叔叔,把它装在机器上。嗨,机器唱歌我们拍手笑。”
原词摘录,《小小螺丝帽》。几十年过去了,一字不差。除了欢快的旋律刻在脑子里,许多的儿时欢快与这句“看见了,看见了,看见了”有关。
那时小男孩(甚或小女孩)尿急了,跑去犄角旮旯就地解决是常事,若被一群小伙伴发现,就会在“看见了,看见了”的歌唱声和笑声中,拎着裤子逃走。那时,孩儿,很多被撞破的偷摸事,都会在这样的戏谑中引出无限欢快的笑声。
那时,那地,那年纪,有很多的天真、无忧与快乐。
那时,物质不丰富。那时,纯洁。
几年前,曾在广州一家主流报纸上看见过一幅漫画,画的是一个女孩躺在地上,男孩拎着洒水壶往她微凸的小胸脯上洒水。名曰《快快长大,快快长大》。会意微笑之时,即可想起儿时的一首歌曲:《小松树快长大》。歌词是这样写的:“小松树快长大,绿树叶新枝芽,阳光雨露哺育它,快快长大,快快长大。小朋友快长大,像松树发新芽,毛泽东思想哺育我们,快快长大,快快长大。”
这幅漫画的作者至少应该是60后。有关的联想是,相比于那时,现在的媒体真的算是有人味了。这样的漫画若放在那时,一定是会被判为下流的。
再次想起散文家吴伯萧《菜园小记》的首句:“感人的歌声给人的记忆是久远的。”
那时儿歌。这时,少有了。(很想扩展写下去,这时,懒了。)